当前位置:首页 > 雷锋德育>> 团学在线>> 心馨家园>> >> 正文内容

我喜欢你,你也必须喜欢我?丨社交的“黄金规则”

发布人:hukaiwen     更新时间:2021年06月18日     点击数: 次     字号:


原创 昨夜星 华东师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

反黄金规则—己施于人,人必施于己?

 

反黄金规则,一般是指我怎样对待别人,别人就必须怎样对我。比如我喜欢别人,别人就必须喜欢或接受我或是我对别人好,别人也必须对我好。这是一种不合理的信念和绝对化的要求,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,仿佛自己的付出都是明码标价的交易,若没有获得想要的回报,就会生气和产生敌意情绪,甚至是对他人进行道德绑架或攻击。

 

我平时对你好,好机会也先给你,这是我对你的偏爱和优待,所以你就该心怀感激地予以我想要的回应——答应我的邀请。而你不这样做,就是不识好歹、忘恩负义,会让我非常不爽。故事中的小丘,就是被这样一种错误的信念所误导。

此外,在反黄金规则中,对方的回应并不特指以相同的方式回应自己,而是以我想要的方式回应我。比如在家庭关系中,父母为孩子费尽心血,若孩子没有达到父母所期望的状态,父母就会不满。我为你做了这么多,你怎么能这样对我?,其言下之意就是我给予了你关心、爱与支持,你就必须听我的、让我满意。

 

在生活中,陷入反黄金规则的心态怪圈会让我们付出很多代价:

 


反黄金规则会让我们失去自主性,将自己的目光聚焦于他人的一言一行并受此牵动,认为他人应当为满足自己的期望而肩负责任,最终在一声声抱怨中找不到自我的价值和意义。

 


此外,反黄金规则还不利于良好关系的建立。如果对方不按照自己的想法回应,自己就会感到委屈,还会将责任推给对方。对方会产生一种被控制的感觉,进而会感到愤怒、被压迫和窒息,因此会想要逃离或是反抗。这也是在许多家庭中孩子叛逆的原因,那一声声为了你好实则是过于沉重的枷锁。

 


而且,反黄金规则还会让我们陷入负性情绪的漩涡,不利于身心健康。自己的期待经常会落空,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,失望和怨念的积压会让我们经常苦恼不已。

 

那我们该怎样与人相处呢?黄金规则也许能给我们一点启发。


黄金规则——己所欲,施于人

 

黄金规则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、合理情绪疗法的创始人Albert Ellis提出,它是指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,你就怎样对待别人。若想要他人以礼相待,那首先自己得以礼待人。和我们传统文化中说的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敬人者,人恒敬之说的是一个道理。

 

比如,自己在睡觉的时候,不喜欢被吵闹打扰,所以在舍友睡觉时也会保证尽量不弄出噪音。自己希望能够被他人关心,所以平时会主动关心照顾他人。这些都是运用黄金规则的体现。

 

黄金规则是一种简单高效的处事风格,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做符合自我价值观的选择,在为他人着想的同时也不委屈自己,收获令自己舒服的社交关系。


黄金规则与反黄金规则

 

舍友AB要参加晚会,向小丘借用了化妆品和服装。结果小A不小心弄断了小丘的口红,小B则意外弄脏了小丘的裙子。小丘非常生气,拒绝了她们的道歉。

 

A理解小丘的心情,事后主动提出和小丘一起物色新的口红,并承担了购买的一部分经济支出。小B向朋友抱怨小丘小气、矫情还自私,自己平时对小丘不错,也试着洗过裙子了,小丘却不接受她的道歉。

 

舍友A运用黄金规则:如果自己的口红被弄断,希望对方除了道歉,最好还能负责到底。舍友B则体现了反黄金规则:自己平时待小丘不错,所以小丘就该包容自己的过失。

 

如果你是小丘,你会更喜欢哪种做法呢?

 

细心的你可能已经发现,黄金规则和反黄金规则的差异体现在人际互动中的指向不同:一个看重对自己的要求,另一个强调对他人的期待。

 

黄金规则强调以想要被对待的方式对待他人,将关注点放在自己如何选择态度和行为上,而得到他人相同方式的对待期待中的结果。当这种期待过于极端,就会变成一种霸道且过分的信念,即发展成反黄金规则——要求对方必须以自己想要的方式来回应自己。

 

社会交换理论(social exchange theory)认为社会交换是个体施惠于他人,并期待从受惠者处得到回报的自发性活动。而人与人在交换的过程中遵循基本的互惠原则,这是社会交换发生的重要前提。这种互惠原则在我们的文化中有很多体现,如投我以桃,报之以李来而不往非礼也

 

所以想要得到回报,就需要先主动付出,这就是黄金规则的道理。但在社会交换中,付出方得到回报的时间和方式,并不是明确规定的,而是取决于受惠者。我有权决定自己的付出,对方自然也有权选择是否以及如何回报。黄金规则就是这种理性的认知,代表着对他人和自己的尊重。相比之下,反黄金规则是为了实现自己的需要而满足别人的需要,对方无权拒绝我的付出也必须予我以回应。

 

那要如何跳出反黄金规则的陷阱呢?

 

 

进行自我觉察,从第三方的视角审视自我。在与人交往遇到阻碍时,我们不妨问问自己:是否对他人要求过多?是否抱有了过高或不合理的期待?如果能够看清自己的问题,也就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表达方式。

 


明确表达自己的需求。有时可能对方并未觉察到你的付出,或者是不清楚你的需求。而当对方理解后,或许也乐意与你和谐共处。合理有效的沟通是问题解决的良方。

 


看淡回报。我们的认知会影响我们对事件的看法,进一步决定了我们的情绪。若我们不过分强调回报,不认为没有回报就是一种伤害,那自然也不会再为此感到困扰。

 

当然,若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回报,我们也需要停下来思考:自己一厢情愿的付出对他人意味着什么?对方是否值得自己继续付出?Blau指出,社会交换就是当别人做出报答性反应时就发生,当别人不做出报答性行为时就停止的行动。一味面对得不到回报的付出,失衡的感觉最终也会将我们推向崩溃。若是在不断的付出中迷失自我,反而是本末倒置、得不偿失。

 

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,对他人抱有期待是很正常的,人们也因此容易陷入反黄金规则的误区。但我们应时刻谨记,他人的行为终究是难以预测的,更不可能也不应当强加控制,过激的反应无论是对他人还是自己都是一种伤害。在交往受挫时,或是直言需求,或是选择放手,亦或是继续等待。无论怎样,善意的微笑总是会比无理的责备更能让人接受。用黄金规则与人相处,享受建立关系的过程,既是对他人的尊重,也是对自己的负责。

参考文献

[1]  黎坚, 李一茗. (2012). 爱的权衡:在付出与索取中保持或恢复心理衡平感. 心理科学进展(04), 128-137.

[2]  邹文篪, 田青, 刘佳. (2012). "投桃报李"——互惠理论的组织行为学研究述评. 心理科学进展, 20(011), 1879-1888.

[3]  Blau, P. M. (1964). 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. New York: Wiley.



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