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雷锋德育>> 团学在线>> 心馨家园>> >> 正文内容

[心理小课堂] 心理定势

发布人:hukaiwen     更新时间:2020年09月02日     点击数: 次     字号:

在人们视野之内的事物,为什么有人视而不见,有人却异常敏感?面对同一事物,为什么有的人喜欢有的人讨厌?为什么有的人非常有创造力,天马行空?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全在于认识对象的变化,往往是由于认识主体的不同。更确切地说,是由于主体心理定势的不同。每一认识主体,都有自己特殊的心理定势,心理定势的不同决定了结果的差异。

 

心理定势(英文:mental set),是指先前存在的心理状态、习惯或态度,在某些条件下,他能加强感知和问题解决的质量和速度。然而,当旧的思维和行为方法在新的情境中没有价值时,同样的定势可能抑制或破坏你的心理活动的质量。苏联心理学家乌兹纳杰提出:"定势是主体整体的动力状态,是对某种积极性的准备状态。"

心理定势是一种一旦形成就无法改变的倾向,积极作用在于从事活动时节约时间和精力,自动化完成;消极作用在于束缚我们的思维和情感,比如功能固着,就是由于心理定势导致无法设想熟悉物体的新用途。

 

心理定势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,德国的格式塔心理学家马科斯·韦特墨、科特·考夫卡和沃尔夫冈·苛勒就进行了大量的研究,有了一些确定和明确的数据。尽管如此,围绕心理定势的定义仍然存在很多争议。在心理定势早期的研究,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它是“从一端固定到另一端灵活的一维连续体”。这一观点可以追溯到19世纪,后来被查尔斯·斯皮尔曼表述为“思维定势”。1960年之前,心理定势的还有许多其他的定义,弥尔顿·罗基奇认为心理定势是“当客观条件要求时,无法改变自己的设定”。一般来说人们一致认为这是通过对心理或行为模式的识别来证明的。勒温基于完型的视角提出了认知理论,也就是“场的理论”,并用它来解释智力迟钝者的一种僵化、重复、不变的行为。

 

心理定势表现为主体活动的意志和愿望,经验定势是认识活动中主体加工整合外部信息的经验摸式,思维定势是主体加工提炼外部知识和经验信息的思维模式,认知定势则是三者的统一。

 

心理定势代表了一种认知僵化,个体由于先前的经验以某种方式表现出某种行为或相信。与此相对应的就是心理的灵活性。心理定势并不能被主体有意识的认识到,往往都是下意识而不自知。在心理学领域,心理定势通常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被研究,其重点在于从特定的心理定势中分离出来,形成洞察力的过程。


对于认知僵化的人而言,如果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,则有可能产生焦虑、不安,严重的甚至侵犯、自杀等行为。这些显然是适应不良的,因此必须想方法可以克服它。为了成功地解决问题,打破心理定式可以分为三个典型阶段:1、倾向于用固定的方式解决问题;2、使用以往经验建议的方法解决问题,但没有成功;3、意识到解决问题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。通俗的而言,此路不通的时候不妨换条路试试。




版权说明:本文选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