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教研组>> 语文教研组>> 教学资源>> 正文内容

跳出概念性知识的教学陷阱

文章来源:教育时报 作者:教学心得 发布时间:2015年01月14日 点击数: 字号:

  应不应该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?语文知识教学的落点和价值在哪里?笔者从近日的两节公开课上得到了一些启示。

  教学片段一:教学《音乐巨人贝多芬》中的描写顺序

  师:第9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?

  (生默读课文,思考)

  生1:按照客人拜访的顺序写的。

  师:我们来看看这段文字写了什么内容?

  生2:写了贝多芬的面容。

  生3:写了他的头发、眼神、鼻子。

  师:所以说,描写顺序是——

  生(齐答):从整体到局部,由上到下。

  师:(板书描写顺序)从这些描写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贝多芬?

  …………

  反思:

  作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第9段的描写顺序,得出了“从整体到局部,由上到下”的结论,笔者要问的是,这个片段的教学,得出这样的认识有什么价值呢?难道得出一条概念性结论就是教学目的所在?

  众所周知,文章整体或段落按照某种描写顺序写作不单是为了让文字条理化,更是写作活动内在规律的反映。以《音乐巨人贝多芬》第9段为例,这段文字是通过“客人”的视角展开的,“客人”“默不作声地望着”,他望见了贝多芬的面容,之后,目光依次在贝多芬的头发、眼睛、鼻子上游走,这样,本段描写的顺序正是“客人”观察贝多芬面部的顺序,本段选用的“从整体到局部,由上到下”的顺序正是我们接触某人面部神情常用的观察顺序。可见,描写的顺序正是观察的顺序,观察顺序正是描写顺序的依据。如果教师追问一句“为什么要选用这样的描写顺序”,那么学生得到的不仅有关于描写顺序的一个概念性知识,还有对选用描写顺序的深度思考和规律把握。

  教学片段二:教学《木兰诗》中的详略处理

  师:全诗的详略安排富有艺术,哪些内容是详写,哪些是略写?

  师生共同梳理出如下认识:

  从军缘由(详写) 出征准备(略写)

  出征思亲(详写) 十年征战(略写)

  还朝辞官(详写) 家人迎接(详写)

  木兰改妆(详写)

  师:这样的安排使得全诗——

  生(齐答):有详有略,详略得当。

  师:我们要学习全诗详略得当的艺术手法。

  反思:

  详略处理是阅读教学经常遇到的文本处理技法,从小学到中学,学生牢牢地记住了“详略得当”等分析话语。在以上教学片段中,学生流利地应对着教师的提问,然而,流畅的应答背后却是师生对文本详略设计的浅化阅读。

  写作中详略安排的依据是什么?是文本主题(写作意图)。最能表达文本主题(写作意图)的内容要详写;与文本主题(写作意图)关系不大,但对表现主题有衬托作用,或有助于情节发展过渡、使文章前后连贯更自然的材料,要略写。与此相应,阅读文本时我们应立足于把握文本主题来关注文本中的详略安排。纵观《木兰诗》全诗,着墨最多的是木兰的忧父、思亲、归家、改妆等生活场景和女儿情态,而对于推动情节发展的征战内容则一笔带过。可见,这首民歌的详略设计是紧扣“木兰是女郎”来安排的,着力表现了木兰英雄之外的勤劳善良、机敏活泼、质朴淳美、清新感人。

  因此,笔者建议作课教师引领学生细致把握木兰形象,进而准确把握全诗的创作意图,深度体认详略设计的依据与原则。

  从探求规律、深度解读的角度来追问与设计语文知识的教学,是跳出“为知识而教学”陷阱的一条出路。(濮阳市第三中学 董金刚)

 

[打印文章] [添加收藏]